当前位置: 主页 > 行业资讯

蓝皮书(2025)透视低空经济:北京特色模式激活新质生产力增长极_博创远官网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10:53   浏览次数: 次   作者:博创远

2025年11月1日,《低空经济蓝皮书:低空经济发展报告(2025)》的发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低空经济研究中心的同步揭牌,为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权威的理论指引与实践参考。这份报告不仅系统梳理了行业发展脉络,更凸显了北京作为核心城市在低空经济领域的独特优势与引领作用,其“技术+场景+生态”的特色模式,正成为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。

蓝皮书(2025)透视低空经济:北京特色模式激活新质生产力增长极(图1)

北京:低空经济发展的“技术策源地”与“人才蓄水池”

蓝皮书明确指出,低空经济与北京产业升级方向的高度契合,构建了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。这一契合的核心支撑,源于北京得天独厚的创新资源禀赋。一方面,这里聚集了国内顶尖的高校与科研院所,在无人机、航空航天前沿技术领域持续深耕;另一方面,中关村科学城、怀柔科学城、未来科学城三大创新高地形成“合力”,推动高精尖企业围绕传感器研发、动力系统优化、大数据平台搭建等关键环节集中攻关。这种“产学研用”的紧密联动,不仅为低空产业积淀了雄厚的技术储备,更培育了大批专业人才,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“人才—技术”双底座。

特色场景落地:从城市治理到文旅消费的“北京样本”

“北京特色”的核心价值,在于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多元场景的实践成果。在超大城市治理领域,低空经济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。面对人口密集、交通拥堵等治理难题,搭载高精度摄像与传感系统的低空飞行器,能够实时传输交通流量、环境质量等数据,助力市政部门实现交通疏导、违法监测的“精准化决策”,推动城市治理从“粗放式”向“精细化”转型。蓝皮书强调,挖掘低空作业的管理价值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。
在文旅消费领域,北京则将历史文化底蕴与低空经济创新结合,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。依托故宫、长城等历史地标及周边山水地貌,低空观光、航空运动、空中直播等新型消费场景不断扩容,既满足了民众对“空中视角”的新奇体验需求,也带动了文旅衍生经济的繁荣,形成“文化+科技”的消费新生态。

蓝皮书指明方向:从“政策驱动”到“生态协同”的跃迁

报告显示,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年增长率超30%,正从政策驱动迈向体系化跃迁。对此,蓝皮书提出“技术攻坚—场景反哺—生态协同”的创新闭环模式,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。具体而言,需筑牢“人才—资本—数据—基建”四大要素支撑,通过制度创新破除空域管理、标准规范等发展壁垒;同时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制定差异化策略,推动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等重点区域协同发展,形成“各有侧重、优势互补”的全国低空经济布局。
作为首都,北京的低空经济实践已成为行业“样板”。其依托创新资源构建技术壁垒、依托多元场景释放市场活力的发展模式,不仅为自身产业升级注入动力,更将为全国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。随着蓝皮书指引的路径逐步落地,低空经济有望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极,开启城市发展与产业创新的新篇章。